如何为失足少年抹平青春的“疤痕”?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从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,现已有41宗案件65名未成年犯成功擦拭掉人生污点,重新出发。
无心之过成灰色记忆
烫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和灰暗的看守所记忆,谭杰(化名)经历了人生的悲喜交加。2007年9月14日,那是谭杰终身难忘的日子。那天,他带着手铐走进看守所。导致谭杰犯罪的罪魁祸首是虚拟的网络。
事情是这样的。谭杰意外收到一段视频,内容是:一名女生集合两名社会青年殴打一名在校女生,并对该女生进行人身侮辱。初看视频,谭杰随即想起当时网上流传的不雅视频,心想:上传的话肯定“火爆”。
抱着好玩的心理,谭杰通过互联网将视频上传到一个热门的视频网站。结果短短一两天时间里,就被点击3400多次,侵犯了被害人的隐私,造成恶劣影响。还没有潇洒多久,同年9月13日,谭杰被带走。
公诉机关指控,他的行为公然侮辱了他人,触犯了法律。“17年里,我虽然不是什么好孩子、好学生,但却是一个干净的人。现在却变成了一个肮脏的人,很后悔。”谭杰说。
法院最后依法判处谭杰罪名成立,免予刑事处罚。可是,回到学校后,谭杰常常遭受异样的眼光。法官陈炳红作为他的“导师”,也深深陷入对谭杰的担忧。但是在案发后的三年里,谭杰通过努力,在学校拿到了三好学生、优秀团员等一大堆奖状,而且还拿到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证书。
但还要面临今年升学压力的谭杰,开始担心自己那“不光彩”的过去了。
抹平疤痕
“有谁会傻到故意去犯罪呢?”该院少年审判合议庭审判长黄健敏看来,因年少无知,或冲动或受人挑拨,不少未成年人犯下罪行,令人痛惜。
据黄健敏介绍,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都表明,未成年罪犯在主观上都具有作案动机单纯、随意性大、主观恶性不大等特点。
“但当他们刑满释放,带着有‘犯罪前科’的标签走上社会后,升学、就业很容易碰壁,常常有一种‘破罐子破摔’的心态。”该院院长罗嘉浩介绍说,前科的存在,将对未成年罪犯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,很容易导致孩子们再次走上犯罪道路。
2008年,年仅17岁的李峰(化名)驾驶摩托车发生追尾事故,争吵中一时冲动持刀将对方砍伤被判处缓刑。然而,带着犯罪前科标签的他就是找不着工作。面对社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,李峰再次犯罪。今年6月,李峰因故意伤害罪被中山第一法院判处2年有期徒刑。
像李峰这样的案例并非特例,这让法官们很是痛心。“取消曾被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的刑事污点,有利于对他们的教育和感化,使其改过自新、重返社会”,罗嘉浩说。
按照该院规定,“前科消灭”后,未成年人犯罪的档案被永久封存,由相关司法部门加密保存,与前科有关的犯罪事实,将不在对社会公开的任何档案中载明。
该院还联合社会综合治理部门、司法行政部门等达成共识,确保这些未成年人的“犯罪前科”消灭后,任何学校、企业、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犯罪为由拒绝其复学、升学、就业和录用。
防范未然
前科消灭犹如一缕阳光照亮谭杰的人生。今年,他的犯罪档案被永久封存,由相关司法部门加密保存,在入伍、就业时免除向有关机关报告曾经受过刑事处罚的义务。
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,给未成年人一个机会,凸显社会的宽容和法律的人性化。未成年人辨别是非善恶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比较弱,其犯罪往往是出于本能的失控,没有形成反社会的犯罪人格,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。”心理专家李真认为该制度益处很大。
“对大部分的未成年人来说,少于18年的岁月,只是人生的一小段,将来的日子还很长很长,这个标签带给他们的有可能是一辈子的伤痛和一个家庭的不幸。”罗嘉浩表示,应当通过制度为他们营造一个被原谅、被接纳的人文氛围。
据介绍,为了配合前科消灭制度,该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,对于释放以后的未成年被告人,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,建立后续跟踪档案,进行帮扶教育。跟踪档案上详细记录该未成年人犯罪的起因、学习工作简历、家庭状况以及个人现状等。对未成年被告人进入社会以后的表现进行同步跟踪,加强教育、适时矫正、逐步感化。
据悉,制度实施半年来,该院已经为65名未成年人罪犯封存了犯罪档案。其中,大部分罪犯回归了校园,还有一些顺利地找到了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