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一个普通的人,平凡地长大,平凡地活着,翻阅着自己的心灵,一段又一段的记忆在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,想起,总有感动萦绕心头。
这是一段过去的时光,存在我身边的感动。
2008年夏天,我被分配到一个小城镇的初级中学支援当地教学,这算是我的第一份职业,支教老师,教的是美术。那是一个宁静而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小镇,远离了都市的喧嚣,告别了霓虹灯的迷离,大人们喜欢每天顶着烈日走,默默地不停劳作而感到乐此不疲,而小孩们喜欢光着脚四处奔跑,皮肤被晒得黝黑,蛮有活力。我所租住的是一间20平方的小民居,夏夜,月朗风清,周围有青草夹着泥土的清新,有从不远处田野中传来的阵阵蛙鸣,这里的人们享受着一方土地独有的自然恩宠,而我也将在这一方土地洒下辛勤的汗水。
工作之初,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,使我走上讲台,总感到有点底气不足的样子,我故作镇定地给孩子们授课。然而,美术对于这里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?美术课是学校去年才重开的,很大一部分孩子从未接触过美术,甚至连几幅简单的色彩画也不曾见过。为此,我花心思去备好每一节课,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资源,努力让孩子们感受美术,从中感受生活。学校的颜料和画笔也不多,大部分家长也不愿意配合,于是,我教他们学粉笔画,黑白画,有时候让他们找来一些树枝作粘贴画,用一些废弃的瓶瓶罐罐做成小建筑,或者坐在校门的空地,画那放眼望去,一片碧绿的油菜花,还有田埂上的老黄牛……他们看着自己亲自完成的作品,显得好奇而又兴奋,有的把牛画得像羊,有的甚至像猪,有多少个学生,就有多少种画面特色……日复一日, 他们似乎开始懂得美术,懂得审美。课堂中,那一抹抹的童稚让我重拾到随着年岁而日渐流失的纯真。
给我印象最深刻的,是一个名叫子浩的小男生,聪明、调皮,但上美术课就特别安静,他的画也很有个性。记得有一课的主题是《我的爸爸妈妈》,那天的子浩在课堂上故意跟我唱反调似的,唱歌说话,还用笔在邻桌的画纸上乱涂,弄得邻桌的小女生哇哇直哭。教鞭“砰”一声打落在讲台上,我生气了,把他批评了一顿,他仰着头,蛮不服气的样子。就这样,没想到,接下来的一节用树叶制作肌理画的课程,他逃课了。我心想,会不会伤到他的自尊心了?于是课后,我把子浩叫到办公室,小声问他:“还在生老师的气?不上课了?”他不哼声,我又说:“故意破坏同学的画,可要道歉的喔……他大声说:“我不画爸爸妈妈,我讨厌他们,他们的样子我都记不得了”,子浩的眼角泛起泪光……我顿时愣住了,原来子浩也跟大多数的乡镇孩子一样,父母外出务工,只有老人在家照顾小孩,比较特殊的是,子浩的爸妈很多年都没有回来探望过他了,一直以来由老奶奶照顾生活起居……我轻轻地擦干他的眼泪,静静地跟他谈起心来,告诉他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,面对家人的爱,面对以后的路。感觉他在成长,我自己也在成长。
第二天,子浩大清早就站在办公室门口,手上拿着一张画,腼腆地递给我转身就跑了,我打开,是一张老人的画,应该是他老奶奶吧,画的右下角写着 “老师,对不起”,我微笑了。放学后,他又来到办公室,手上拿着几片树叶说:“老师,你还能教我树叶画吗?奶奶不相信树叶能作画,我要弄好送给她。”我摸着他的头,拿来画具,教他观察树叶的纹理与脉络,然后把颜料调成偏干,细细地涂上去,再轻轻压在纸上,形成独特的树叶肌理……斜阳透过破旧的玻璃窗,低低地照着已经开始幽暗的办公室,光线濛濛地贴在子浩的脸上,他微笑着,光影不同,他的笑和白天也不同,顿然,一股暖意涌上心头。
日子短暂而美好,我即将要离开这所小镇学校了。记得在最后一节课,我走进教室,映入眼帘的是布满整个黑板的画,大大地写着“老师,再见!”,五十多双眼睛静静地看着我,子浩带头开始哼起一首歌《长大后,我就成了你》……当时鼻子就开始酸酸的。课后,孩子们给我一个大纸皮盒子,里面有他们自制的小卡片,画有各种小可爱,写有思念,不舍与祝福的字句,还有顽皮学生写的道歉信……装成满满的一大盒,那一瞬间,透过一张张画,我体会到一种朴素的真实,一种心灵的震颤,一种美的真谛,手中的盒子沉甸甸的,带着一丝安静而感动的心情,自自然然地滴下了眼泪。离别后,孩子们还学会了给我发送邮件,诉说着他们生活中的二三事,那欢声笑语,如同就在我身边。
这人生旅途中特别的一段时光,一群孩子,让我至今心存感动。今天,我的角色再次从老师转换成一名政法干警,投身在政法工作中,更让我明白到,用一颗真诚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,体会身边更多的感动,便也更多了一分一路前行的信心和勇气。
|